"众多中国教会尤其是城市教会的传承,真的很有能力吗?真的很有影响力吗?"至少在洪牧师看来,完全不是。他甚至认为这就是今天中国教会最大的悲哀所在。
洪牧师现在五十岁左右,大半辈子都在服事教会。因为擅长学习和思考而在他相熟和合作的教会牧者中隐隐成为了团队的"大脑"——他负责想,其他人负责干。可是话虽这么说,洪牧师除了"想"之外,"干"也一直没有落下。
从昔日的标杆导向到如今的生命建造
跟无数个教会一样,在很多年的时间里面洪牧师的教会也一直更多讲的是工作。比起"人",洪牧师更多关心的是"事情",因此在那个时候,他和其他教牧同工整天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做了什么服事、什么事情、什么工作。事情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而人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
如此很多年下来,洪牧师的教会事情确实做了很多,教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敏锐的洪牧师也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事情我们当然需要继续做,但是'人'怎么办?人不也是非常重要的吗?"为此,洪牧师开始努力祷告和寻求,想要明白上帝究竟想要怎样带领教会。
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大约是七八年前,洪牧师在祷告当中有一个在他看来极为重要的领受——比起事情,上帝更想要我们的信仰重塑和回归;事情重要,但是人永远都比事情更重要。我们需要更多地回归和聚焦在基督身上,而不是抛开基督另立山头埋头苦干。
因此,在有了这样的领受并且确定这是上帝的带领以后,大概从七八年前开始,洪牧师和教牧同工们就开始慢慢地带领信徒回归到信仰更加本质的世界,就是“生命的建造”领域。
当然,在这之前其实洪牧师的教会也不是不讲“生命建造”,相反,“生命的建造”已经讲了好几十年了。可以说在洪牧师的教会当中,“生命建造”是一项一直继承下来的传统。不过也正因为讲了几十年了,慢慢地很多东西人们也就不再非常认真和严肃地来对待。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只有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这漫长的时间当中,“生命建造”慢慢地就被人们变得口号化、仪式化了。好像所有人都知道“生命建造”而且还非常熟悉,但其实很多人都不懂得“生命建造”的真正含义。所以,在进行“生命建造”的时候,关于“生命建造”的真正含义很多教会都给丢掉了,只剩下外面的一套形式和躯壳。所谓的“生命建造”就变成了读经的建造、祷告的建造、唱诗的建造、聚会的建造。当然,这些东西也都需要,而且也很重要,但是如此做法无疑忽略了圣书所讲的真正的“生命建造”。
洪牧师现在最主要的服事就是带领同工和服事信徒,或者说这就是洪牧师所认为的真正的“生命建造”。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洪牧师认为带领同工和服事信徒这两者是没有很明确的一个分界点的。他说:“不是说你服事信徒,那你就不能服事同工了,或者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你要告诉同工什么才是真正的服事,你能把圣书真理很好地讲出来,然后还要能够把真理真的脚踏实地地实践出来。并且也只有我们自己走了以后、做了以后、实践了以后才能告诉同工有这条路,然后再告诉同工们应该要怎么走,以及在走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在带领同工与服事信徒这两者之间其实它需要平衡。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实地去实践过,那你就没有办法很有效地去牧养和带领同工。”洪牧师强调“讲”,但是更加强调“做”,他认为要把上帝的道“做”给同工和信徒看。与其给同工和信徒讲一千遍,不如活出来给他们看一遍。正如《汉书·赵充国传》所言:“百闻不如一见。”
用至少三到四代人建造教会专属的社群文化
圣书上说教会和基督徒是“被拣选的族类、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上帝的子民”。洪牧师认为,我们把这个作为一种应许和祝福领受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除了领受之外,我们也需要把这样的身份真实地活出来。
可是有多少人把“被拣选的族类、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上帝的子民”的新身份活出来了呢?洪牧师说:“至少这样的一种教会社群,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
那么,洪牧师眼里所看到的中国教会的境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所看到的真实的中国教会里面,充满了来自世界的价值观。我们看到的教会里面所运行的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是世界的方式。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基督徒家庭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用真理作为原则和标准去处理,而是用自己的标准甚至世界的标准去处理,别人如何,我们也如何。在很多教会和基督徒里面,来自于天上的、属上帝的价值观是失去的。所以,教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教会,基督徒是没有能力的基督徒。”
洪牧师认为,现在一个人如果进到教会,他几乎一定是有愿景的。而这个愿景应该根植于上帝对教会的要求,让教会成为上帝居住的所在,成为这样一个真实的实体,让教会成为一个新的社群。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上帝在西奈山等地方用“正道”去替换他们在埃及地所学习和领受的世俗文化。然后到了迦南地以后,上帝赐给他们很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上帝的文化和知识。跟这个一样的道理,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教会和基督徒如果要在价值观、社群形式、家庭生活等方面完全按照圣书原则去构架的话,没有三到四代人是构架不出这样一种完整、严密的群体性的社群的。
“众多中国教会尤其是城市教会的传承,真的很有能力吗?真的很有影响力吗?在我看来完全是不是。”洪牧师如此说,他认为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教会最大的悲哀所在。
洪牧师说:“我们必须要在上帝面前谦卑,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的是——就算用尽我们自己一生的时间,我们想要完成价值观的彻底转换都完成不了。想要在教会构建一种新的教会社群,没有三到四代人实在是不可能的。你说人的一生会面对多少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说有无数件。而这些事情都要照着圣书的原则去构架,如果我们去尝试的话就会发现真的很不容易。可以这么说——在我们没有碰到某个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这个点就是没有被建造的。我们会不断地碰到新的事情,那我们就需要不断地用真理去构架。所以说,其实我们的一生就是在构架一种新的教会的社群。现实来说,这一生根本就完成不了,所以没有三到四代人,我个人认为不可能完成。可能是我信心比较小。现在能够想到的是,我们要能够成为一个独居的民;要有不一样的社会文化,可以叫做“社群文化”;要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然后我们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还有人生价值的取向,对人生意义的认定等等,这些不但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必须要能够在整个群体中间产生共识性。想要做到这些,我想没有三到四代人是不可能的。”
在洪牧师分享他的思考的时候,笔者突然想到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三代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或许这句话放到基督教信仰的环境当中也是能够适用的。
可能一些人对洪牧师的观点会有疑问——不是好多的信仰家庭已经有了三到四代甚至更多代基督徒吗?
对此,洪牧师说,很多家庭确实是有三到四代甚至更多代的基督徒。但是问题在于,虽然他们是基督徒,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没有被很好的建造。“很多人确实是三到四代甚至更多代的基督徒,但是这个只不过是一个宗教信仰而已。让他们处理家庭和婚姻的关系,让他们处理职场关系,让他们面对钱财的诱惑,让他们面对家族里面还有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让他们处理教会中弟兄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流于宗教和表面,其实根本就没有很深的去涉及,没有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在洪牧师看来,别说一整个教会了,就算范围缩小到家庭也是很难。一个家庭里面,夫妻两个人有时候也很难持守一样的价值观,所以夫妻俩常常会吵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养育孩子的时候,丈夫对孩子的养育的方式或者原则,妻子未必会认同,当然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其实就产生不同的教导方式了。这就是今天教会和基督徒的悲哀。上帝是要让教会成为一个群体,而且成为一个很有能力的群体,但是今天的教会在这个方面表现得非常糟糕。早期教会为什么会这么有能力?是因为他们真的在持守一样的价值观,是因为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普遍共识的群体。他们产生了很多的共识性,就像“教会在家中接待”。早期教会的爱宴就是在家中接待,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做。当基督徒在家中接待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为这样的事情是社会上不信仰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洪牧师说:"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体现在哪里呢?不好意思,我没有看到。而没有看到或者说教会没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原因,是因为教会并没有被很多人羡慕。举例来说,现在的社会最难的问题之一是人际关系,太多的人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痛苦。在家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学校同学与同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在职场上同事之间的关系、员工与老板的关系,然后还有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还有邻里之间的关系、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太多的人处理不好这些关系。我们是基督徒,当然很希望能够有很多人来教会,并且在教会接受福音、信仰、成为基督徒。我不是说福音不重要,可是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来教会?教会里面的人际关系被社会上的人们羡慕吗?"
本来一些人对教会是有好感的,所以他们才会带着期待来教会,他们觉得教会肯定会更加单纯、纯粹。哪知道来到教会以后被吓坏了,因为他们发现教会甚至比社会更加可怕。所以就有人说:“在社会上的时候,很失望;到了教会以后,很绝望。”
洪牧师说:“人们带着期待来到教会以后,却发现教会也不过如此。很多人说在外面混社会,到教会混教会,差不太多。教会根本没有被人羡慕,教会一定要被很多人羡慕,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真实地把弟兄姐妹的生命建造起来。我们不要过宗教的生活,而要过信仰的生活,用我们的生命来信仰的生活,一定要让上帝的话真实地在教会社群里成为真实的价值观。过宗教的生活容易,过信仰和生命的生活,很难。可是我想说的是,其实也不难,因为上帝祂早就已经设计好了,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把人类设计好了。就像一个家庭打开家门,家家户户在家中接待教会,这个事情就很难是不是?特别对姐妹来说更难,因为弟兄只需要讲一句话‘今天接待’就可以了,剩下的几乎全都是姐妹的工作。结果是家庭接待一次教会,姐妹搞卫生要搞三天。第一次这么搞姐妹还可以碍于面子,可是如果每个礼拜都这么搞,姐妹可能就接受不了了。那我们需要这么搞吗?其实并不需要,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每个家庭都打开大门接待教会。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就没有这么累了,因为频率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自然而然圣灵就会在所有人心里动工。”
早期教会的家庭们打开大门接待教会,而且是每一个家庭都这么做,这样的做法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就像早期教会的家庭们打开大门接待一样,洪牧师认为今天的教会也需要这样做,这样基督徒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属天的社群,这样教会才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力,人们才会羡慕教会并且愿意来到教会。
结语
洪牧师的恢宏愿景,无异于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迁徙”。他点破了教会当下的悲哀与困境——信仰若不能重塑社群的文化内核,便无法在今天这个时代中锚定焦虑的人心。三代之约,非为虚妄,而是对“生命建造”深度的清醒认知——唯有当真理浸透基督徒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段关系,教会才能摆脱宗教躯壳,成为被世界羡慕的真光。洪牧师的愿景也提醒我们:信仰的力量,不在教会殿堂的宏伟,而在千万家庭推开的门扉里,在基督徒活出属天子民身份的每一个瞬间。这条路注定道阻且艰,却关乎着整个中国教会甚至中国的未来。或许,从基督徒打开家门的那一刻起,改变就已经发生,从你,从我。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